哥们,这本男频神作,简直是熬夜党的福音!主角一路开挂,从默默无闻到独步天下,看得我热血沸腾,直呼过瘾!剧情紧凑不拖沓,每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。相信我,翻开第一页,你就停不下来,错过它,绝对是你书海遨游的一大遗憾!赶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阅读之旅吧!
《大明:家父永乐,永镇山河》 作者:朕闻上古
第1章穿了?还特么成了大明瓦罐鸡?
永乐十一年,八月。
暮秋后的清晨,已经略微有了些许凉意。
金陵帝都斑驳的城墙上,并未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,反倒散发出鬼魅般的神秘光泽。
古朴厚重的帝都城墙,也因此带上了几分迷人的魅力。
此刻帝都城门口处,密密麻麻的京师百姓聚集于此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
因为,就在前不久,当今天子御驾亲征北伐鞑靼,打得蒙古本部的鞑靼大汗向大明称臣纳贡,皇上敕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。
随后皇帝又率军一直进军到擒狐山,在巨石上刻字为碑“翰海为镡,天山为锷,一扫风尘,永清沙漠。”
这是自汉唐以来,完全不亚于封狼居胥的一次伟大壮举。
今日是皇帝凯旋回朝,举国同庆的国家之喜。
所以,整个京师都沸腾了,百姓自发地汇聚于此,盛赞大明这位神武雄主。
然而谁都没有想到,此刻天街城内却是一片哀鸿遍野,天子车辇被劲弩射得破烂不堪,就连骁勇善战的汉王朱高煦也中箭栽落下马。
那些箭尖泛着诡异寒光,显然事先已经淬过毒药,只要被擦破一点皮,都是命悬一线的下场。
“汉王遇刺,快传御医!”
……
乾清宫。
太子与赵王一边吵着,一边匆匆忙忙地入内,随即跪地请安。
“父皇,孩儿听说天街刺杀一事,过……过来问安。”
太子爷顶着满头汗水,气喘吁吁地开口道。
不料朱棣听了这话,缓缓起身上前,自顾自地笑道:“我这次御驾亲征,血战一年之久,打得阿鲁台抱头鼠窜。”
“想不到大捷还朝,走到自己家门口,竟然出了这样的事儿!”
大胖胖身子一颤,急忙低下了头,不敢直视自己亲爹。
赵王朱高燧见老头子发怒,也是乖乖垂下了头。
顿了顿,朱棣看着这两个儿子,轻声问道:“老二伤势如何?”
“爹,那些刺客在箭上淬了毒,好在太医救治得及时,老二休息几日就没有大碍了。”
听了这话,朱棣一颗心顿时放回了肚子里。
紧接着,他又满脸铁青地看向太子朱高炽。
“要不是老二侦查得及时,提前侦查到了反贼的动向,你今天来,就不是问安了吧?”
这意味深长的话语,吓得大胖胖手足无措。
“我……爹啊……我这……”
朱棣冷冷地扫了他一眼,“外有强敌,内有叛党,你这个国,是怎么监的?!”
铁憨憨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话,只能跪倒在地上不发一言。
朱棣见他这副模样,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。
“赵王,带着五城兵马司的人,还有你麾下的锦衣卫,封锁城门,全城搜捕,去查清楚!”
“这些反贼是何时到的京城,何人安排,有何用意,经何人接应,都给朕全查出来!”
赵王一怔,随即欣喜领命:“儿臣遵旨!”
……
汉王府。
一片愁云惨淡。
府内一片莺莺燕燕,此刻都望着那道魁梧身影,满脸忧色。
汉王妃韦氏试探性地走上前,“王爷,您刚苏醒,饮酒伤身呐。”
朱高煦回头望了一眼这个温婉貌美的丰腴女子,强颜笑道:“你们都下去吧,让我一个人静静。”
众人听了这话,不敢违背自家王爷的命令,识趣地自行退走。
朱高煦望着这高墙宫闱,心中只觉拔凉拔凉的。
他的确叫朱高旭,却不是朱高煦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,将他意外地带到了大明王朝。
穿了也就穿了吧,毕竟来到了大明帝国,还可以亲眼目睹这汉家男儿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是如何风华绝代,举世无双。
可是为什么特么的偏偏穿成了汉王朱高煦?
那个鼎鼎有名、遗臭万年的造反王爷,烤肉王爷,瓦罐鸡……
朱高煦啊!
提及这位仁兄,造反专业户都得甘拜下风。
永乐大帝的嫡次子,靖难战役中的骁勇猛将,洪熙皇帝的夺嫡对手,宣德皇帝的政绩刷子……
被朱元璋厌恶,被朱棣哄骗,被朱瞻基做成了烤肉……
我尼玛啊!
朱高煦,男,初被封为高阳郡王,后随父朱棣起兵靖难,累立战功,骁勇善战。
朱棣即位后,封为汉王,藩国云南,他却一直留居南京,不肯就藩,多次谋取太子之位,纵使私兵劫掠,僣用乘舆器物,阴谋夺嫡争位。
宣宗朱瞻基继位后,朱高煦起兵造反,却在宣德皇帝亲征后投降,被废为庶人,后被活活炙死在铜缸内,成了一摊烤肉,诸子也相继被杀。
只是因为朱棣那句经典名言,“世子多病,汝当勉励之”,朱高煦就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,野心如杂草般疯狂蔓延,最后被那位好大侄儿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。
堂堂一位大明亲王,最后被活生生做成烤肉,这般下场,未免太过凄惨了些。
奈何木已成舟,朱高旭也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事实。
他,成了大明汉王,朱高煦。
起苏醒之后,朱高煦还在犹豫不决,要不要凭借自己的先知先觉努力一把,倚仗着朱棣对自己的偏爱,窥伺一下那张龙椅。
然而等到脑袋恢复了清明,朱高煦就将这丝念头给掐灭了。
现在是永乐十一年,太子朱高炽已立,甚至朱棣还立了太孙朱瞻基。
那个表面上宽厚仁慈的太子大哥,实际上是个大智若愚的狠角色,在朝廷上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,更是受到一众朝臣拥戴支持。
更何况太祖以武立国,大明尚未从元末乱世的战火中恢复过来,一场靖难之役就将大明打得千疮百孔,支离破碎。
大明天下饱受战乱之苦,永乐帝为证明自己又常年兴兵北伐,整个大明上下都对战事充满了痛恨厌恶。
现在的大明,需要的是一位与民更始的圣贤仁君,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开拓之君。
而太子朱高炽,那个大腹便便的铁憨憨,就是这样一位完美储君。
反观朱高煦自己,看看世人对他的评价:凶狠、乖戾、淫荒、狡黠、险狼……反正没有一个好听的。
包括朱棣在内,世人对他的印象,就是一个有勇无谋、嚣张跋扈的武夫丘八。
就算是朱棣对他偏爱有加,甚至当真动过立他为储的心思。
但只能马上取天下,焉能马上治天下?
朱高煦性格上的缺陷,加上他现在的臭名声,就注定他坐不到那张龙椅上!
再次叹了口气,朱高煦不由坚定了内心的想法。
如果继续盯着那张龙椅不放,只怕他最后难逃被做成瓦罐鸡烤肉的宿命。
正在此时,一个神情木讷的少年郎走了过来,恭敬行礼道:“父王,母妃有孕在身,您就别再折腾了。”
朱高煦打量了这孩子一眼,心中愈发觉得凄苦。
这是汉王世子朱瞻壑,朱高煦现在的便宜儿子。
“儿呐,爹心里苦啊!”
过了半晌,朱瞻壑这应声道:“唔……”
朱高煦:“???”
第2章监国?你疯了吧?
金陵帝都,紫禁城。
大明皇宫,恢宏壮丽,雕梁画栋,朱甍碧瓦,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汉王朱高煦环顾四周,只见到处都是宫宇大殿,到处都是巡逻禁军,整个皇宫充满了恢宏森严的气度。
看着眼前这座巍然的壮丽宫廷,朱高煦神情有些恍惚。
虽然那日遇刺时中了毒箭,但好在御医救治及时,加上原主这孔武有力的身体,没过几日便恢复如初了。
这几日里,整个金陵帝都都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赵王朱高燧带着五城兵马司与锦衣卫人马封锁城门,挨家挨户地全城搜捕,势要揪出此次刺王杀驾的幕后黑手。
一时之间,上至朝堂重臣,下到黎民百姓,都是人心惶惶,如履薄冰,唯恐牵扯进这惊天大案之中。
倒是朱高煦悠闲地养了几天伤后,还是下定决心入宫面圣。
他这几天深思熟虑认清现实后,就已经打定主意,前去云南就藩。
继续待在京师,未来势必逃不过被做成瓦罐鸡的命运。
既然如此……那老子不陪你们玩了!
舍弃那不该有的夺嫡野心,去云南这山清水秀的地方,做个依红偎翠的逍遥王爷,他不香吗?
那张龙椅有什么好坐的?
起的比鸡早,睡的比狗晚,吃的比猪差,干的比驴多……
脑子有问题才去争这个位置。
一想到这儿,朱高煦顿时眉头舒展,迈着老爷步走向了乾清宫。
迎面宫人见了,纷纷点头哈腰地行礼,给足了他这位汉王爷脸面。
毕竟谁都知道,汉王在前几日的刺杀案中为了保护陛下,险些命丧黄泉,皇上为此大发雷霆,不但怒斥了太子爷,还收走了他监国理政时期批阅的奏章。
换句话来说,皇上这是对太子殿下感到不满了啊!
朱高煦和煦地同众人打着招呼,很快便来到了御书房外。
走进御书房,只见身着明黄色龙袍的永乐大帝,正斜斜地倚在软榻上,手中还握着奏疏,似乎正在假寐。
“老二啊,你来了?身子骨怎么样了?都好全了吗?”
听得这个中气十足的声音,朱高煦顿时心中一动。
永乐大帝,朱老四。
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,有些违礼地抬头看了过去。
永乐大帝啊!
还是有血有肉的那种!
只见这位大帝面容英武硬朗,不过带着一丝疲惫,双鬓微微的斑白,虽然倚靠在床榻上面,却自有一股掌握天下的气度。
这,就是缔造了永乐盛世的千古一帝,永乐大帝朱老四。
朱棣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目光,有些狐疑地看着自家老二,下意识地扯了扯胡须。
朱高煦见状立马准备跪地行礼,朱棣却是笑着摆了摆手。
“你这小子,几日不见倒是拘起礼来了,爹问你伤好了没?。”
“爹,区区小伤,不足挂齿。”
朱棣听了后欣慰地笑了笑,对这个勇武过人的儿子,他一向都很偏爱。
一方面是因为太子温文尔雅,根本不像他这个马上征战的老子。
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将老大立为太子,朱棣一直对朱高煦有些愧疚。
毕竟,当年在战场上浴血搏杀、拿命去拼的,不是老大,而是老二。
“你今天来是有什么事儿吗?这才休息几天就闲不住了?”
迎着永乐帝的目光,朱高煦赢着头皮开口道:“爹,现在四海承平,国富民安,儿子想……想去云南就藩。”
朱棣听着前半句话,顿时露出了诧异目光。
老二什么德行,他还是很清楚的,怎么这次受过伤后,还会说这些酸词儿了?
但等他听到后半句话,却是瞬间勃然大怒,豁然坐直了身子。
“老二,你告诉爹,你方才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
朱棣眼睛一瞪,硬着脸冷冷开口道。
老二竟然主动请求前去云南就藩?
这还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。
永乐二年,就封他为汉王,藩国云南。
他却说:“我有何罪,要被赶到万里之外。”不肯前往藩国。
朱棣考虑到北伐蒙元,还需要他征战沙场,索性也就听之任之。
这一滞留就留到了现在,老二还时常做出狂妄悖逆的举动。
朱棣对他这些小心思,自然是门儿清。
怎地今日突然转了性子,主动请求前去就藩?
这是你汉王朱高煦该说的话吗?
朱高煦叹了口气,满脸疲惫地道:“爹啊,儿子自幼追随您征战沙场,当时人还没马镫子高呢,就跟着您上阵杀敌!”
“这些年出生入死,三十七处刀疤,十六处箭伤,大小战事百余次……前几日经历了一次生死,儿子险些丧命……真的觉得累了。”
累了?
真的累了?
朱棣神情有些动容,却还是冷脸喝道:“你说你累了?皇上的儿子不受罪,那谁帮我老朱家拼命打仗?”
“这大明是我老朱家的,现在战事未定,你就说你累了,想撂挑子不干了,好啊!”
不出意料的,朱高煦被老爷子怒骂了一顿,骂了个狗血淋头。
老子骂儿子,天经地义,朱高煦只能受着。
只是他心中对永乐帝腹诽不已,留着自己不就是让自己替他打仗罢了,还能说得这么冠冕堂皇,真是腹黑啊!
朱棣痛骂了自家老二一阵,又有些不太忍心,起身走到了朱高煦身前,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。
“老二啊,爹老了,你大哥身体又不好,这大好河山,还要靠你继续努力啊!”
朱高煦:“???”
我尼玛……
不要脸了是吧?
朱高煦只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,顿时后背一凉。
世子多病,汝当勉励之!
顿了顿,朱棣又语重心长地开口道:“爹知道你那些小心思,以退为进,对吧?”
朱高煦一愣,满面懵逼地看着朱棣。
“现在爹收了老大的监国大权,你又护驾有功,立马就请辞来了,这招用的妙啊老二……”
“爹,不是啊,我真不是这个意思啊爹……”朱高煦急了,正欲争辩。
“爹也知道,你心里委屈,你不就是想发发牢骚吗?”
“这样吧,朕把五城兵马司交给你,再让你监国三日,那些官员该查的查,该抓得的抓,顺着你的心意,怎么样?”
朱棣拍了拍他的肩头,眼中闪过了一抹笑意。
朱高煦闻言呆立当场,随即暴怒道:“让我监国?老头子你疯了吧?”
第3章骗,接着骗!
“混账!你怎么跟朕说话呢?”
朱棣老脸一黑,顿时喝道。
这老二今日到底是什么意思?
突然抽了什么疯?
顺着他的心意让他去闹腾,还让他监国,他还一副死了亲爹……亲娘的模样?
朱高煦咽了咽口水口水,有些脊背发凉地看了一眼自己这个便宜老子,心中憋屈到了极点。
难怪历史上的汉王爷,胆大包天地敢夺嫡争位,原来都是被这个亲爹给坑的!
时不时在你耳边来上一句:“哎呀,你大哥身子骨差,眼瞅着活不了几年了,你要继续努力啊!”
这谁顶得住啊?!
见过坑爹的,没见过这么坑儿子的啊!
历史上的汉王朱高煦,算是被永乐帝给坑惨了!
好在朱高煦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朱高煦了,他现在是优秀的进步青年。
朱棣让自己监国,这差事能接吗?
我监你姥姥!
监国那是储君的特权!
大明现在有储君吗?
不但有,还有两个!
太子朱高炽!
太孙朱瞻基!
你让我监国,太子与太孙会怎么想?
这简直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,往绝路上逼啊!
朱高煦一旦监国,那朝野皆知他有夺嫡之心,将来势必会遭到新帝的清算。
太子大哥宽厚仁慈,不会对他下手,但那位好大侄儿可是与朱棣一样心狠手辣的主儿啊!
事实上,朱高煦也正是被好圣孙朱瞻基活活做成了瓦罐鸡烤肉!
一想到那般凄惨的死法,朱高煦顿时就打了个寒颤。
“爹啊,一直以来都是大哥监国,儿子从未接手过政务,没有经验啊……”朱高煦急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。
朱棣见状似笑非笑地道:“没有经验可以学嘛,老大他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处理政务。”
我学你姥姥!
你个坑儿子的狗贼!
“不是啊爹,大哥监国期间,朝政处理得当,一直没有任何纰漏,您这样做对大哥不公平啊!”
万般无奈之下,朱高煦只能转换思路,试图用温情感化这坑儿贼。
然,并,卵。
不提太子倒好,一提太子,朱棣心中这火气就上来了。
“没有纰漏?朕亲征阿鲁台大胜还朝,血战一年之久都没出事,没想到在自个儿家门口被人刺杀!”
“外有强敌,内有叛党,还差点连累了你,你说太子这国是怎么监的?”
朱棣大言不惭地贬低着太子朱高炽,朱高煦在一旁听得都快笑了。
啊对对对!
最后你还不是把皇位传给了老大?
这副嘴脸,令人发指!
不着痕迹地偷偷朝他竖了个中指,朱高煦这才想明白,为何朱棣要让自己监国。
内有叛党只是小事,那些个靖难遗孤,除了时不时跳出来恶心一下朱棣,根本就翻不起大浪来。
外有强敌,才是朱棣收走太子监国大权的真正原因。
朱高煦险些都快忘记了,朱棣是个战争狂热份子!
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朱棣得位不正。
无论他怎么篡改史书,无论他如何文过饰非,后世子孙也会知道,他朱棣是靠靖难之役,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登基!
朱棣现在就好比李唐王朝的李世民,一个抢了大哥的皇位,一个抢了侄子的龙椅,一样得位不正。
所以他们都迫切地想要向世人证明,自己才是天命所归,通过卓越的政绩,为自己即位取得合法性,让世人认可。
那么,对于一个帝王的评价,最看重的标准,便是文治武功!
文治方面,朱棣疏浚大运河,掏空国库修永乐大典;至于武功,五征漠北,郡县安南,七下西洋……
明成祖朱棣,东掌女真,西握吐番,南统交趾,北御蒙古,幅员辽阔,在位二十二年,开创了永乐盛世,奠定明朝基业,公认为明朝开创于太祖朱元璋,成就于朱棣,历史评价,远迈汉唐,百王所莫并也。
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,都是得位不正,却又通过自己的努力,成为了千古一帝!
现在是永乐十一年,距离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,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。
然而战争狂人朱棣是个打仗好手,理政能力却远逊于他的太子朱高炽。
这些年来若非朱高炽一直监国,替他打理后勤,朱棣哪能打得蒙元抱头鼠窜。
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局面。
皇帝朱棣要打仗,太子朱高炽就哭穷。
要钱没钱,要粮没粮,搞得朱棣烦不胜烦。
前线传来军报,大明此次重创了鞑靼部,瓦剌部趁机崛起,窥伺中原。
朱棣肯定准备明年开春北伐瓦剌,又担心太子带着一众文臣反对,所以借着刺杀一案的由头,敲打一下太子。
朱高煦心中叹气,朱棣却是似笑非笑地看着他。
其实在朱棣心中,他更偏爱骁勇善战的老二朱高煦,对走路都喘气的大胖子朱高炽不是很喜欢。
奈何老二是个有勇无谋的臭丘八,老大又生了一个好圣孙,所以朱棣当年才会忍痛立老大为太子,并且立好圣孙朱瞻基为太孙。
只是这样一来,朱棣心中难免对老二有些愧疚。
所以,他才给了朱高煦一次监国的机会,就算是让他体验一下太子的地位,这样至少能减少一些自己心中的愧疚。
而且,他也想看看,这个老二,还能闹腾出什么幺蛾子来。
朱高煦故作沉思了良久,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咬牙拒绝道:“爹啊,这差事儿子不能接。”
“为什么不能接?”朱棣怒了。
朱高煦看着他,沉声道:“若是儿子监国,那让大哥如何自处,让大侄儿如何自处?”
两个储君摆在那里,你让一个王爷监国,那些朝臣会怎么想?
玩呢?
闹呢?
过家家啊?
其实朱高煦心中清楚,大明财政就是一个烂摊子,谁接手都要想方设法地筹钱,解决朱棣北伐的粮饷辎重问题。
但大明已经进入了小冰河时期,各地州府连年天灾不断,导致粮食减产,税收减少,朝廷又不得不拨出款项前去赈灾济民,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加上朱棣这战争狂人又一心想要做出丰功伟绩,每年朝廷税收,都要拨出一半用以修缮永乐大典,他自个儿又连年挥师北伐,丝毫不在意国库是否空虚……
如此一来,朝廷财政不紧张才奇了怪了。
太子朱高炽能苦苦支撑,任由朱棣瞎折腾这么久,已经算是很不错了。
如果换做别人监这个国,只怕早就被朱棣砍了脑袋。
这个烂摊子,傻子才会接手。
朱高煦强行挤出了一个笑容,那张络腮胡子脸,写满了愁苦。
“不是,爹啊,你就放过儿子吧!”
“儿子真想去云南休养……”
朱棣听到他这么说,点了点头,似笑非笑地答道:“唔……你是想去云南招兵买马,再学一学你老子我,起兵造你老子的反?”
朱高煦:“!!!”
麻了!
彻底麻了!
直接威胁上了!
这老逼灯就是想榨干自己!
“这个国你监也得监,不监也得监,由不得你不同意,老子还治不了你了?”
“如果你监国有成效,追查到了建文的下落,爹自然会给你应有的嘉赏!”
骗,你接着骗!
朱高煦生无可恋地坐在地上,望着竖起的中指怔怔出神。
坑儿贼,朱老四!
第4章太子?三百斤的大胖子!
朱高煦神情恍惚地走出乾清宫,一直到了宫门口都还没回过神来。
今日入宫面圣,不是为了去云南就藩,远离这些是非漩涡吗?
怎地就被朱棣那坑儿贼给忽悠瘸了,还接了监国这个烂摊子?
朱高煦很是不爽,却又不敢发作。
毕竟那坑儿贼是永乐大帝,大明江山的真正主人!
眼见宫门在前,为他领路的宦官突然停下了脚步,一脸殷切期待地看着朱高煦。
朱高煦见状有些不解,满脸狐疑地环顾四周,随即一拍脑门想了起来,从衣袖中抓了几颗金豆子递了过去。
“谢二爷赏!”
宦官动作熟练无比,一看以往朱高煦就没少干这事儿。
宫人都知道,太子府出了名的抠门,汉王府却是出了名的富裕。
毕竟汉王藩国在云南,云南这地方虽然是穷山恶水,却一向多出金矿。
虽然汉王没有前去就藩,但云南的地方官员又不愚蠢,每年大箱小箱的东西送到汉王府中,尤以金子为多。
所以这汉王爷的金豆子,在宫人里都是出了名的多。
瞧见宦官这谄媚笑容,朱高煦也有些慨叹。
都是可怜的人啊。
若是生活过得去,谁愿头上带点绿……谁愿挨那一刀,做个阉人呢?
不过大明王朝一直饱受诟病的地方,便是宦官乱政,真要论及出处,还真是朱棣所为。
太祖朱元璋一向不喜欢宦官,在位期间将宦官边缘化,甚至立有铁律防范宦官干政,建文帝也瞧不上这些腌臜之人。
但靖难之役的成功,宦官发挥了令人侧目的巨大作用,如燕王府宦官王彦王狗儿,靖难大战中屡立战功,现如今成了首任辽东镇守太监,深得朱棣器重。
这就导致朱棣认为,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,直接听命于皇帝,对皇帝绝对忠诚,可以皇帝做任何事。
所以,他给宦官们的信任,远大于朝臣士大夫。
加上朱棣即位之初,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,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,导致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,所以他更愿意相信这些宦官。
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,重用宦官,甚至后面还成立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——东厂。
当然,这些都是后话罢了。
小宦官看着脸色阴晴不定的朱高煦,顿时低声提醒道:“二爷,到了。”
朱高煦这才被惊醒,但他转念思索片刻,突然道:“带我去东宫。”
……
东宫太子府。
朱高煦还没进门,就看到一群太子府属官被锦衣卫押了出来。
好在这些属官品级都不大,都是些绿袍官员。
按大明制度,官员公服一至四品绯袍,五至七品青袍,八、九品绿袍。
朱高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,清楚这不过是朱棣那个坑儿贼对太子的敲打罢了,所以并不太关注。
然而一众太子府属官见到汉王朱高煦,顿时就如同见到了仇人一样,分外眼红。
原本安静的众人,立马就高声喧哗了起来。
“冤枉,冤枉啊!”
“佞臣当道,蛊惑圣听,我等冤枉啊!”
“皇上,我等冤枉啊!”
朱高煦听见这些哀嚎,顿时眉头一皱,停下了脚步。
佞臣?
这是在说自己吗?
他看着眼前这些恨不得咬死自己的太子府属官,慢悠悠地向带头锦衣卫招手。
“那个谁,这是什么情况?”
带头锦衣卫小跑着过来,谄媚笑道:“汉王爷,我等是奉陛下旨意,缉拿太子府属官,其他的就不知道了。”
哦,果真是敲打。
朱高煦点了点头,随手抓了一把金豆豆,扔给了他。
带头锦衣卫熟练接住,而后不着痕迹地揣进袖口。
这些都是太子府属官,汉王爷给了自己这么多金豆豆,是不是……
带头锦衣卫立马反应了过来,上前压低声音道:“爷,您说吧,怎么整治他们?”
“只要不死,缺胳膊还是少腿,都是您一句话的事儿……”
朱高煦傻眼,愣愣地看着他。
老子是这个意思吗?
“咳咳,看赏动作习惯了,你不要多想。”
小旗官一愣,随即反应了过来。
不要多想?
那意思是……不能太严重了,缺胳膊断腿是底线。
带头锦衣卫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,随即向朱高煦投去了一个隐晦眼神。
王爷我懂得,您就瞧好吧!
朱高煦被他搞得一愣一愣的,有些怀疑这大明的风气是怎么了?
太子府属官将他二人的动作尽收眼底,顿时喊冤的声音愈发高亢,夹杂着难以述说的悲愤冤屈。
恰在此时,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传了出来。
朱高煦听了一愣,快步走了进去,却见一个体型臃肿的大胖胖,约摸有两三百斤,正毫无形象地坐在台阶上哭诉,手里还抱着一只白毛狗。
太孙朱瞻基同样站在一旁,看着自己亲爹痛哭流涕。
啊这……
太子朱高炽?
还有白毛阁大学士?
朱高煦有些无语,静静地在一旁看着。
“儿呐,我都累成这样了,你爷爷还是对我有意见……他不相信啊……我这太子也不当了……让老二来!”
“为了这监国的烂摊子,我又胖了十几斤,我容易吗我……呜呜,儿呐,咱们回顺天……这烂摊子就交给老二吧!”
“我可怜的儿呐,这应天容不下咱们,容不下咱们啊……”
朱高煦在旁静静看着,险些乐出了声儿来。
他不确定老大口中的儿,是好圣孙朱瞻基,还是他抱在怀里的白毛阁大学士。
“咳咳……大侄儿,还不快去把你爹扶起来,成何体统!”
众人这才惊觉,汉王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。
朱瞻基羞得满脸涨红,急忙上前搀扶,却不料铁憨憨那恐怖体重,他根本就搀扶不动。
“都是死人吗?还不快过来!”
朱瞻基大怒,对着宫女太监喝道,众人这才急忙上前,一起使劲总算是将太子爷架了起来。
太子瞧见了汉王,心中悲愤涌上心头,顿时呜咽道:“老二啊,既然你也看见了,那你就去告诉老爷子,这太子我干不下去了。”
“一天到晚就知道打仗,灾民怎么办?漕运怎么办?永乐大典怎么办?顺天和帝陵还修不修了?他倒是痛快了,难处全让我一个人担着……”
“不干了,干不下去了,他不是宠你嘛,以后这摊子事就交给你了……”
朱高煦听得一个头两个大,冷不丁插了一句:“老大啊,爹方才说让我监国来着……”
此话一出,东宫顿时安静了,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地看着汉王,又看了看太子。
朱高炽一愣,久久没反应过来。
朱瞻基面色大变,满脸惊慌失措。
东宫下人纷纷低下了头,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。
即便再没有常识的人,也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
汉王,监国?
皇上这是对太子不满?
大明,要变天了吗?
(点击下方免费阅读)
关注小编,每天有推荐,量大不愁书荒,品质也有保障,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,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,让我们共享好书!
青海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