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那段刀光剑影的三国,谁脑海里还没蹦跶出几个能打的武将?
关二爷、张翼德,那几乎是出厂标配。
可要是跟你说,正史里真正能扛起“虎将”这杆大旗的,其实也就那么寥寥数人,而且关二爷、张飞还排不上顶尖,你作何感想?
这事儿乍一听,就有点悖于常情,毕竟《三国演义》这本“国民级IP”的声量太大了,罗贯中老爷子大手一挥,谁是盖世英雄,谁是跑龙套的,基本就定谳了。
可演义毕竟是演义,信史归信史,咱们得抽丝剥茧,好好捋一捋。
先聊聊这六位“虎将”的甄选原则。
里把他们分成三等。
垫底儿的是孙坚和许褚,这俩位都是诨名里自带“虎”的狠。
孙坚年少时就敢单枪匹马干海盗,后来更是成了董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。
许褚更甭提,几千人马硬刚几万敌军,抄起磨盘大的石头往下砸,问你胆寒不胆寒?
这哥俩勇猛是真勇猛,可置于历史的宏大叙事里,他们的“虎”,更多的是体现在单兵作战能力上,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可能就没那么出挑了。
再往上抬一抬,就轮到关羽和张飞了。
这俩人被冠以“万人敌”的称号,光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。
关羽白马斩颜良,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,曹老板都看直了眼。
张飞更是一绝,当阳桥头一声断喝,直接把曹魏大军给镇住了。
可细究起来,关羽能斩颜良,背后有曹操的势力做靠山;张飞能吓退曹军,也离不开曹操那疑神疑鬼的性子。
他们的“万人敌”,既有个人实力傍身,也有外部因素的加持。
真正拔群的,还得是那第一等,文鸯和典韦。
这二位,一个“七进七出”,一个“古之恶来”,都是拿战绩说话的狠。
文鸯在敌阵中杀了个天翻地覆,七进七出,把追兵杀得丢盔弃甲。
典韦更不用说,宛城血战,双戟折断,直接抡起敌人的尸首当武器,死后都能震慑敌胆。
这俩人的事迹,听着都像是评书里杜撰的,但人家偏偏就做到了。
他们的“虎”,是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,没有掺杂半点水分。
话说到这儿,估计有人要犯嘀咕了,这么划分,公允吗?
难道关二爷、张飞真的就逊于文鸯和典韦?
说实话,历史人物的臧否,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。
立场相异,标尺各异,结论自然也就千差万别。
这篇的评判,更多是从个人武力对战局的撬动作用来衡量的。
文鸯和典韦,都是在极端逆境之下,倚仗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猛将。
可关羽和张飞,他们的价值,远不止于匹夫之勇。
关羽的忠义无双,张飞的勇猛绝伦,都已然内化为后世的精神图腾。
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,也远胜于文鸯和典韦。
所以,这篇并非意在贬低关羽张飞,而是想提醒我们,历史人物是多维的,不能简单粗暴地用“猛不猛”来一概而论。
当我们习焉不察地把关羽张飞供上神坛时,是否忽略了其他同样熠熠生辉的将星?
当我们沉溺于演义的英雄臆想中时,是否应该返璞归真,探寻一下,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何种样貌?
归根结底,谁的心里还没住着几个三国豪杰呢?
关键在于,我们要擦亮眼睛,独立思考,别被演义里那层镀金的光环给迷了眼。
毕竟,历史这玩意儿,越深挖,越有料。
青海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